佛珠,大有学问
佛教的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时期才真正进入了繁荣期,而这也是佛珠在当地使用的大背景。由于地理因素和材料可得性,制作佛珠的菩提子逐渐被香木、硬皮树的树籽所取代。按照制式,佛珠通常分为持念、佩戴和悬挂三类。
持念,即那些供文人墨客手中常握之物,也被称作手持,这种串珠数量一般在十八到五十四颗不等,与其配套的是一份庄严大气的装饰品和流苏;佩戴则是指将这些珍贵之物缠绕于手腕上,如今我们所说的文玩手串,其起源正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在清朝宫廷里,这样的佩戴已经开始流行起来,而且以十八颗子珠最为常见,这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手串中的珠数几乎相同。
悬挂,则是将宝贵之物悬挂于脖间的一百零八颗子珠组成的珍品,它们通常配以精美的装饰品,比如雍容的大型隔板或是修饰后的圆形装饰品。
历史上,只有清朝皇帝没有哪个朝代皇帝会穿着这样的东西。据史料记载,我们知道清代皇家的朝服标准之一,就是来源于藏传佛教中的宗教仪式用具——那就是著名的藏传佛教用的护身符——金刚杵。而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统治时期,清朝政府就开始支持并推广藏传佛教,并经常赐予属下这些象征权力的礼物。此外,每位官员都视这些作为一种高级礼品,将它们带进宫中贡献给君主。
随着时间推移,当这些古老习俗成为宫廷服饰标准后,这种特定的宝石项链,就从一百零八颗子的高级款式演变而来。这意味着自康熙帝以后,一直到最后一个满族女帝光绪帝,她们每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都要穿着这件代表尊贵与权力的道具。
故宫博物院收集的一些照片显示,在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顺治帝时代,他们并没有佩戴过这种项链,但顺治帝夫人的画像却明显展示了她正在穿着这样一种装饰。当顺治帝母亲孝庄文皇后年事较大时,她也选择了一条这样的项链。在之后几任女王中,无论她们何时出现公共场合,都能够看到她们身上的这个标志性的设计。
随着满族入关并且建立稳固政权之后,对国家制度尤其是对官方服饰进行了不断完善,从而使得这套规矩更加规范,并且它还被赋予了一种更深层次意义,即通过礼乐来塑造文化氛围,而这个特殊类型的地球玉石项链也因此成了官方规定必须遵守的一个部分。而关于如何制作以及如何佩戴这样的神圣地带玉石璀璨亮丽信仰纹章,还详细列述在乾隆二十八年的《钦定大清会典》中,那里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当时政府对这一文化遗产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