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唐高祖武德九年的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在玄武门发动了一场政变,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这次事件中,李世民不仅杀掉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李元吉和李建成,还迫使父亲高祖即位的李渊将自己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成为后来的唐太宗,并以贞观为年号。成功逼宫的原因之一,是他手下的精兵悍将们精心策划,一举除掉了两人的命运,使得李世民顺利登基。
然而,父子之间并非简单的亲情关系,而是君臣关系。在君主制下,只有君臣,没有其他复杂的人际网络。因此,对于李渊来说,他虽然是父亲,但首先是一个臣子。而且,他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政治对立,即便他们是兄弟,但首先是一对政治上的敌手。
此外,另一个关键因素是 李世民本人功绩卓越,同时他的势力强大,他手下的谋士和将领也支持他。如果让步给予退位,那么至少可以获得“文王之明”的美誉。但如果执迷不悟,那么即便网开一面,他们的手下也难以容忍父子的关系被置换成政敌。自然,在面对逼宫时,李渊只能选择叹息。
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生孩子”,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当时的退位已使其无需再考虑权力争夺,其儿子李世民又是一代明君,大唐帝国繁荣昌盛。他早已放弃实际权力,被尊为太上皇,所以这样的说法有些牵强。不过,当他作为太上皇过起了悠闲而奢侈生活时,或许人们会觉得他似乎只关注私人生活,比如生育事宜。此时他的年龄已经61岁,有22个儿女,其中一些是在出掌权之后出生的,因此这一点也可有一定的理解空间。但总体来看,“一心只顾生孩子”更多的是指他退居幕后后的生活状态,而非整个生命中的主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