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元代文艺界的巨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诗人。他的祖籍是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而他父亲虞汲曾在宋朝担任黄冈尉。母亲杨文仲是国子祭酒之女,家族中就充满了文学的气息。虞集于1272年出生于湖南衡阳,当时正值宋末战乱,他随父迁居江西崇仁二都。
自幼聪明过人,3岁能读书4岁便能背诵《论语》、《孟子》和《左传》,并且能够理解欧阳修和苏轼等人的文章。这显示了他天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在9岁时,他已经掌握了儒家经典的大部分内容,并且有着较为成熟的世界观。在14岁时,他师从著名理学家吴澄,对儒学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元朝统一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再至大都任大都路儒学教授。他不仅以其严谨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们的尊敬,还因为其关于学校教育问题上的见解而受到皇帝仁宗的赏识。在延祐六年,被提升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贤修撰,并多次被授予不同的职位,如太常博士、国子司业等。
泰定四年,他随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语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大臣对他的博古通今感到赞叹。而后来,在洪武初年,由于提出了让民开垦沿海土地以防潮水涌入的问题,这个主张虽然未被采纳,但后来海口设立万户之计就是基于此建议。
最后,在文宗即位前,即对他有所了解,并命其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当文宗即位后,将他升为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但由於眼疾求外任未获准。他直到宁宗去世才得以告病回归崇仁,最终在1348年的5月23日(6月20日)病逝,其谥号“文靖”,追封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及赠给仁寿郡公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