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泳的京剧演艺旅程:从师傅到海外表演
1970至1982年,沈泳师从江苏省戏曲学校退休教师马金庸老先生学习京胡演奏,并接受了由陈涌老先生教授的京剧基础及现代京剧课程。随后,沈泳在曾纪申教授指导下学习了戏曲理论、京胡技法和旦角声腔艺术。此外,他还向戴孝怡老师学习传统 京剧基础表演。
在1982年,沈泳拜访了著名昆曲老前辈王传渠老先生,以便进一步学习昆曲正旦唱腔及表演技巧。此外,他还通过庄一拂的公子庄绪航教授和张万良老师为其提供了拜师介绍人,由其父主持他与庄一拂学习中国古典辞赋及中国戏曲理论。在朱尧文老先生和樊伯炎老先生的指导下,沈泳继续深造于昆曲唱腔领域。
1971年至1986年间,代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京剧团参加各种城市文艺汇演,并在《上海电视台》上进行过多次京剧选段的现场播出。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大型民乐合奏伴唱《杜鹃山》、弦乐钢琴五重奏《海港》以及钢琴伴唱《红灯记》,此外,还有现代京剧作品如《沙家洪》、《审椅子》、《蝶恋花》等,以及创作自家的 京剧作品《火》。他也精通了一系列传统京剧,如白蛇传·断桥、女起解、玉堂春等。
除了舞台表现,沈泳还曾参与录制活动,在1974年的 《龙江颂》的选段被收录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中。此外,他还多次受邀接受媒体采访,如新民晚报对业余名角专题报道,以及中央彩色电视台海外栏目的“一位京剧爱好者的一天”专题片。他在1991至2007年的美国南加州大学(USC)期间,为中国江南水灾做义务表演,同时也获得了世界日报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总结来说,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沈泳作为一名专业艺人的成长历程,从学徒到海外表演,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机遇。他的经历不仅是对个人艺术修养的一次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发展的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