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朱彝尊与吴国学的物品探索

0

我,朱彝尊,清代的词人与学者,字锡鬯,号竹垞,一度以金风亭长为号。出生于秀水(今浙江嘉兴市),康熙十八年(1679)考取科博学鸿词,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并入直南书房。在此期间,我参与了《明史》的编纂工作,还曾负责江南省试场的典试工作,但因病未能完成所有任务而被迫辞去职务。

我的学识渊博,著作颇丰,其中医书《食宪鸿秘》三卷,是关于食物本草的专著,这部作品至今仍有刊本流传。我擅长写作和考据,也在诗歌方面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与当时的王士标齐名。作为清初一大词派的开创者,我代表了浙派,与陈维崧所代表的阳羡派共同在词坛上并立。

经过八年的努力,我于1678年辑成了一部重要选集——《词综》,其中收录了唐、五代、宋、金、元时期的大量优秀作品,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并附有作者小传和一些宋、元人的评语。这部选集至今依然是中国词学研究中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我认为好的词要醇雅,不宜使用过多硬语或新腔调。奉姜夔和张炎为我心目中的正宗,我说:“词虽小技……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辞愈微,而其旨益远。”这种观点在当时虽然有些争议,但它反映了我的对于文学艺术追求的一种态度。我也认为诗和词之间存在差异,对于韩愈的话“欢愉之言难工,愁苦之言易好”,我持有一定的不同看法。

我的作品中,有些寄托着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同时也有一些表达了对生活乐趣和美好景象赞叹的情怀。我共出版了4种作品,每种都包含大量精彩绝伦的小令,其中尤以《江湖载酒集》、《静志居琴趣》等系列作品受到推崇。此外,《茶烟阁体物集》则以其独特的心得体会而闻名。而近现代评论家们如周颐等,都对我的某些句子给予高度评价,如“佳构”、“心折”。然而,也有人批评说我的作品过分注重技巧,对主题处理不够深刻,这也是我自知之明。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留下了一系列关于医学、历史以及文学等领域的问题探讨与文艺创作,如《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经义考》,以及选编的《明诗综》及增补后的《词综》,这些都是我宝贵遗产的一部分。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