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家陈子昂,犹如古代智者指引前行的灯塔。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青少年时期家庭富裕,但慷慨任侠,成年后发愤攻读,博览群书。关心国事,上有所建树。24岁举进士,为官不畏权贵,以直言敢谏闻名。
在武则天当政之时,他屡次上书反对酷吏滥杀,不畏流言,被迫下狱。他曾随军征战,对边塞形势和民生有了深刻认识。在居丧期间,因冤狱被陷害而去世。
历史评价他为晚次乐乡县时写下的五律,是一篇宣言,对初唐诗风革新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继承四杰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批判齐梁诗风,并倡导复古实践,使得诗歌内容实现了真正的革新。
他的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在《修竹篇序》中,他提出了正面主张:文章道弊已久,要恢复汉魏风骨、晋宋未传之作。他对齐梁间诗感到失望,却又发现明公《咏孤桐篇》的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唐代文学史上,陈子昂这位晚次乐乡县的作品,如同一盔落地的箭矢,对初唐宫廷诗人的世界提出挑战。一针见血地指出“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呼吁恢复“汉魏风骨”的高尚传统,从而推动了唐代文学的一场革命。
他的现实性强的边塞诗,如《朝入云中郡》,展现了他坚定的态度和鲜明的地位观念。而那些感怀身世的情感,也如《兰若生春夏》般充满苦闷与理想无果之痛。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以豪迈的心境唱出那首浪漫主义的《登幽州台歌》,激发后人无限同情。这不仅证明了他的才华,也昭示了一种无法遏止的人生追求与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