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历史的长河里,朱家溍是金石学与文物收藏的传承者,他的名字与故宫博物院紧密相连。作为前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朱文钧之子,朱家溍自幼接受了深厚的文化熏陶。在1941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后,他展开了一段丰富多彩的人生旅程。在重庆文化驿站管理处担任总干事和国民政府粮食部专员期间,他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行政能力,也为后来的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时间的流逝,1943年他被调入故宫博物院重庆院部,并参与了那次在重庆中央图书馆举办的关于故宫文物的大型展览。这次经历让他的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1947年,他成为北平故宫博物院编纂,这一职位不仅考验着他的文学功底,还要求他具备扎实的历史研究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朱家溍继续在故宫工作,并逐渐成长为一名资深研究员。他不仅兼任工艺美术学院教师,还担任梅兰芳先生艺术顾问这一高职位。1983年的升迁使得他的影响力再次得到扩大。此外,他还曾受邀到北大哲学系指导博士论文,为美国研究人员提供宝贵意见,同时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旅游学院以及香港大学等地授课。
1988年的冬季,当北京城静悄悄的时候,朱家溍以馆员身份被聘任至中央文史研究馆。他此时已经是一名多方面才华横溢的人士,不仅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更是北京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昆剧研究会理事、圆明园学会理事以及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顾问。而且,在1956年他加入九三学社并成为其文教委员会委员,这标志着他对社会公益活动的一贯投身。
京剧,对于这个生活中充满戏曲气息的人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寄托。当杨小楼先生去世时,他们共同度过了无数个舞台上的夜晚。直到1988年,那个纪念杨小楼先生110周年诞辰的大型活动上,朱家溍以其独特风格,将杨派《长坂坡》和《青石山》带给观众。那场表演,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年代,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浓郁的情感和深沉的情怀。
翁偶虹教授评价道:“从小就喜欢京剧特别是那些激烈场面,如金戈铁马之声、鼙鼓将帅之作,那种豪迈与英勇触动了我的心弦。”尽管73岁高龄,但他依然能够把这些精湛技巧融入自己的表演中,就像刀枪并用一样自然而然。当1995至2000年的岁月里,以80岁高龄登场扮演昆剧及京剧武戏时,再次证明了这位老人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即便是在暮年的生活中,也能博得全体观众的一致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