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水县的1932年春夜,一个名字即将被刻入中国近代史的名人故事书页:刘醒民。他的摄影机镜头,记录下了周恩来总理前行的模糊身影,就像梦中人影一般飘渺而不定。
从1948年起,他便踏上了历史的舞台——解放南京那场战斗,让他与刘邓大军并肩作战,在大西南挺进时,与镜头共度岁月。在昆明军区部摄影组,他见证了全国十大军区成立,也见证了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一切。
“小八路”拿起照相机,那是1944年的春天。他被选入鲁中军区宣传队,任务是学习画抗日宣传画。那时候,“抗战到底”、“日本帝国主义”的大字标语,是他们手中的利器。而到了1948年,当他调到刘邓大军文工团时,一路急行军,从聊城到洛阳,再至郑州和开封,那些画面如今已成为历史的痕迹。
然而,一次偶然的情缘,让他转变了一生。他在二野部文化部驻地遇到了袁克忠,这位摄影组长的话语深深影响了他:“摄影比画画快多了,它能留下一幅幅生动真实的图像。”于是,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他背着包换岗成了摄影师,从此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直到南京解放后,当他在拍照时遇到了陈裴琴部长,他坦白自己的决定。旁边的袁克忠也帮忙说情,而陈裴琴只是拍拍他的肩膀鼓励说:“摄影也很重要,可以用照片记录历史。”
随着时间流逝,刘醒民跟随四十七师拍摄进军作战,从贵州到四川,每一步都伴随着镜头的手指按下快门。在1950年的初春,他们创办《西南画报》,收录那些珍贵照片,使得每个瞬间都永恒化为记忆。
今天,我们回望那个时代,只能看到那些模糊的人影和历史瞬间,但我们知道,那些都是由刘醒民的手指点亮出来的一线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