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开篇
(长镜头,画面略显模糊,渐渐变清)
一个寒冬下午,我和我的导师谈到了清代的政治制度变革,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个封建王朝的变革历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或许只是一滴水珠,但是它却蕴含了中国几千年文化和历史的精华,并且从改革的角度来看,这段历程仍然会对我们现代人产生启发和教育的价值。于是乎,我萌发出了用小说结构来写一篇关于政治制度与变革的文章,希望能够以人物的命运来阐述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场景:王公大族
(背景为大杂院的庭院,俭朴而不失封建王朝的气息)
【人物介绍】
王家:
王承恩(年过半百,病重)
王学礼(王承恩之弟,儒雅而稳重)
王孝恭(王承恩之子,桀骜不驯,专注游戏风流)
朱家:
朱启钧(朱家大少爷,水性杨花,家有千金)
朱启藩(朱启钧之弟,随意洒脱)
日子在大杂院里,似乎总是久久才有些许波澜。日日被琐碎的家务折磨,常常懒得再起身,可衣食各有保障,王家也就感觉自在了些。但有一天,这种平静的生活却因为社会的变革而被打破了。正当王承恩为传宗接代而担忧时,他的兄弟王学礼提议用图书馆的方式让王孝恭承袭王家学业,传承文化。
引用古人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家不仅仅实现了自我的精神提升,同时也被社会授予了更多的职责。可是封建王朝的腐朽体制像一条吞噬一切的毒蛇,继承王家衣钵的王孝恭,也从此走向了不归路。
场景:变革
(画面为寺庙后山)
【人物介绍】
嘉庆帝(对领导能力极度自信的晚年皇帝,认为天下之事唯有本人才能做出最好的决策)
魏源(清朝末年一个思想较为前卫的文化名人)
甲申政变领导者谭嗣同、焦达峰等
岁月如梭,中国的历史车轮正在翻身,随着历史的变阵,长期以来僵化的封建制度开始接受挑战。在政治上,清朝逐渐引进洋务新政、洋务运动,试图在西方技术和知识上赶超西方列强。可是在经济与政治上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该政策顺带催生出了义和团这种愤慨的民间组织;在政治层面,清朝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地位,出台了《戊戌变法》的政策。
引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一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段历史的整体变革,我们可能无法预见它的方向,但它是可以预见到的,是未来走向的一个参照。政治制度逐渐改革,带来的是更多机会与风险,并为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宝藏。人民对改革的呼声,一直体现出来,但不同在于,我们时刻需要对改革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判断。
场景:觉醒
(背景是今天的清华大学)
【人物介绍】
陈寅恪(民主主义先驱,清华大学校长)
蒋梦麟(儒家学派先驱,清华大学校长万渝盛“传奇”门生)
如今,当我们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我们会看到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奋斗与创新的精神,它与我们历史上的改革不无相通。时至今日,经过五六百年的文化深度沉淀和近代以来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中式现代化”早已成为中国人的目标与追求,而多元化的价值观文化也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认同,一方面是青年心态的转变,一方面也是中国自主的发展思路走向成熟的结果。
引用康德的一句名言:“人因自身判断力之不足,而必须凭借教育找到思维之道。”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共商发展共识的时代进程中,中国的改革之路注定是要走过尝试、调整到成熟的过程。只有深入掌握、深刻理解、看准社会需求、“尝试于不败之地”,才是真正的改革。
镜头:结束
此段历史之所以令人感慨万千,不仅因为清朝历史本就是长达268年的封建王朝,更是它在短短几十年时的政治制度剧变和民间思想的倒悬,后来引起的社会震动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名篇。在荣哀之间,不断挑战自己,认真谨记过去的历史遗留问题,挑战问题,解决问题,展望未来,也许这是我们走向民主化社会、完成现代化的一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