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故事,真的是让人深思。今天,我们要给这个问题带来全新的解读。
想一想,这个问题问得好,它能激发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心中的火花。
历史是一种艺术,不是像科学那样,有固定的公式和方法可以套用,而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制定策略。
强硬或者不强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有时候需要采取强硬措施,有时候则需要学会妥协。
单纯地认为一味强硬,那不是盲目吗?
特别是在加上“最”字,这就像在说明朝死得不够快一样。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明朝的这一点呢?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蒙古的土默特部崛起了,他们非常强大;他们的首领俺答汗,因为对明朝关闭了边境贸易市场,就开始了对明朝的战争。镇守宣府和大同地区的总兵仇鸾出钱贿赂俺答汗,让他只要不要攻击自己这里,就可以随意攻击其他地方。俺答汗看到了这种情况,他觉得不用打仗就能得到钱,当然很高兴。他便向东直奔北直隶府,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阻碍,最终顺利地杀到了京城。
当时,在北京城外,对着这股威胁无动于衷,将领们听到命令后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于出城迎战!将领们都脸色变白,士兵们都瑟瑟发抖。结果就是任由俺答汗在北京城外自由横行霸道。俺答汗在攻城前公布了他的条件,说:“如果你给我银子,我就会开关门,如果不能,你只能等待一年再次围困。”
最后嘉靖帝只好束手无策,大臣们也都不吭声,只能派人去送钱。这件事中金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具体数额史书上并未详细记载。
这件事情有着类似于城下之盟的意味,即使比澶渊之盟还要差,因为至少澶渊之盟时北宋皇帝亲自御驾亲征,并且双方进行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斗。而此事则完全不同。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并非总是采取坚决态度。
至于“最”么,那更是不足为道。在朱元璋时代,他派去处理王保保事件的人被杀,但那只是一个事件而已,并没有导致整个国家动荡。而且,当时派往日本的大使遭遇困难,也仅仅是小插曲,并未影响国家整体的情况。
其实,用《道德经》的话来说,可以很好地阐释什么才算真正的力量与柔弱之间的心理学。
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里写道: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所以说,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从某种角度讲,一味追求力量会导致失败,而灵活多变、善于适应却能够保证成功。这一点与“峣峣者易折”的意思相呼应:高大的东西容易摔倒或折断。这也是实务中的智慧,与今日的一些表面功夫截然不同。一味坚持以力谋力的做法必将导致失败。而实际上,更重要的是选择何时、何处使用哪一种策略,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简单地说 明朝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为刚毅王朝。不知您是否明白其中蕴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