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那些电视剧中演绎的人物们,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小站稻和十字围的秘密。从宋辽对峙时期何承矩提出的“缘边屯田”计划,到元代直沽沿海口的种植,再到明代万历年间汪应蛟的大规模开垦,小站稻在津南地区的种植奠定了基础。
早在1404年,明成祖朱棣派功臣亲兵大批移民到津南开荒种稻。到了1488年,丘浚提出了华北滨海平原广行水利化斥卤为良田的建议。在1597年的春天,户部奏请天津巡抚万世德实施了一项新政策:将环海荒田地进行招垦,并给予印照,让军民人等自备工本尽力开种。
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期间,他见葛沽、白塘口诸田尽是污莱,便认为地无水则碱,但得水利润。他于1597年,在白塘口、葛沽两处募民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2000亩是水田,每亩最高收四五石。此后陆续开发了津南地区各处。他们采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办法,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高贵”10个字命名,这就是著名的十字围。
十字围之法是:“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通。深广各一丈五尺四面筑堤以防水涝”,高厚各七尺,又中间沟渠之制条分缕析。“十字围”均在海河右岸。地周围主干渠挖到5米深,对排涝和降低地下水位有很大帮助,同时利用海河一日两潮引水灌溉并排出尾水,使土壤盐分降低。这一种方法适用于低洼及地表水丰沛地区植稻。
徐光启因修历书被朝臣不满而来到天津,从1613至1621年先后四次屯田,并将其心得总结于《农政全书》中。他初至时,大面积稻田荒废,但他购置20顷荒田,用优良稻种,即使采用了较新的轮作制度,如长江流域的一带稻棉轮作经验,将其推广至新环境下,不仅提高了产量,还节约了用水改善土质。此外,他还注意改造盐渍土,并强调因地施肥的重要性,最终完成了南稻北移,为京师和辽东战场提供了大量粮食供应。
随着战争需要再度出现屯田热潮,一系列奏议提出各种开垦方法,如官種、私種、三軍種、一村種等,並且通过这些措施,加上董应举经理天津至山海关屯务,以及卢观象试办“屯学”,成功实现了大规模的小站 稻栽培与十字圍技術传播,使得整个区域变得繁荣昌盛,如同江南一般美丽景致。而那些电视剧中的演员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扮演的人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却又如此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