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历史解说中的西游记吴承恩的反复创作之旅

0

吴承恩,一个出生于小商人家庭的年轻人,其父亲吴锐不仅乐观豁达,而且深知世态炎凉,因此给予他一个“知足常乐”的教育。然而,父亲并不希望儿子跟自己一样平庸无奇,所以取名为承恩,字汝忠,这个名字充满了对未来大官的期望和对社会贡献的渴望。

从小就聪明好学、勤奋刻苦的吴承恩,在读诗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的才华在私塾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他很快成为了当地最优秀的小伙子。但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感到传统经典枯燥乏味,而民间野史却吸引了他。他尤其喜欢《百怪录》和《酉阳杂俎》,这些书籍中的神话世界让他产生了搜奇猎怪的心理,这些经历为后来创作《西游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沉迷于神话故事,对此他的父亲极为不满,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兴趣。尽管如此,他还是与同乡的一位姑娘结婚,并且在家人的劝导下重新学习“四书五经”,最终考上了科举生的资格。这次成功让吴家人欣慰,同时也使吴承恩自信起来,认为自己有能力成为一名官员。

然而,在接连不断失败科举考试之后,以及亲眼目睹父母生活艰辛之际,吴承恩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在病倒期间,他曾一度想要放弃一切,但妻子的鼓励和孩子们需要依靠他的支持,让他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失意与困顿之间,生活带来的压力是科场失利所不能比拟。面对无法改善生活状况的情形,以及负担全家的责任,无疑增加了他的痛苦感。而就在这样的情境中,《西游记》的创作应运而生,它以唐僧师徒取经故事为背景,以幽默讽刺手法揭露封建社会的一些黑暗面,同时表达了一种对于更美好的社会愿景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吴承恩将自己的忧愁、挫折以及对抗现实的一切情感都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得《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历史见证的一个缩影。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