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明朝小商人家庭的出生者,他父亲吴锐乐观而开朗,倡导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然而,他不希望儿子跟自己一样平庸,因此给他起名为承恩,字汝忠,这个名字代表着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成为一位能上承皇恩、泽及黎民的大官。
从小,吴承恩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勤奋。他在两三岁时便能读诗,并在六岁入私塾学习。当他接受老师的教导后,他迅速进步,被誉为才华横溢之才子。在少年时期,他开始对“四书五经”感到乏味,而是钟爱那些奇幻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百怪录》、《酉阳杂俎》等。
这些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使得他的兴趣转向捕捉新鲜事物和阅读关于神仙鬼怪、狐妖猴精等内容。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西游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年龄增长,吴承恩沉浸于离奇故事情节中,有时连续几天无法自拔。他成为了一个狂放不羁、轻视世俗的人,对此他的父亲非常失望,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态度。面对社会嘲笑和家庭困境,他依然坚持自己的道路。
尽管如此,在20岁时,父母还是安排了一门亲事,让他结婚与同乡的一位叶姓姑娘。不久,他们结成了夫妻,这段感情非常美好。此后,由于妻子的劝诫和勉励,以及再次拾起“四书五经”,他重新获得科举生的资格。
然而,当年参加乡试却名落孙山,这次失败对父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怀抱遗憾去世。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吴承恩专心致志地研习八股文,但仍未考取。一次又一次的失利让他陷入绝望,但最终是在病倒期间,他找到了新的勇气继续前行。
但父亲去世以及科举考试两次失利,对吴承恩造成了沉重打击。他认识到命运决定一切,不是由个人努力所左右。但即使如此,在生活上的困顿也给予了他巨大压力,因为需要应付全家人的开支,却缺乏养家活口的手段。
正当这个时候,《西游记》的问世,为社会带来了新的艺术风潮,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价值,还在民俗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这本图册由清代书法家陈奕禧撰写,上方简单文字说明,与生动图画相结合,更好地体现和延伸故事情节。
科场上的挫折与生活中的艰辛,使得吴承恩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与黑暗社会现实的残酷性。他用志怪小说来表达内心的不满,用血泪编织出不朽作品——《西游记》,以此来抗争现实世界中的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