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明朝杰出的文学家,其父吴锐虽为商人,却孜孜不倦地希望儿子能步入仕途。因此,他给了吴承恩一个充满期望的名字——汝忠,意在培养他成为一名贤臣、受皇恩宠爱的人。少年时,吴承恩确实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学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传统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而是深陷于神话故事和奇异事迹中。
他的父亲虽然对此感到恼火,但无法阻止他沉迷于这类书籍。他最喜欢的小说包括《百怪录》和《酉阳杂俎》,这些作品中的神话世界让他产生了探索奇特与怪异的事物的欲望,这些经历为后来的《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期的吴承恩听闻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无比迷恋,有时连续几天沉浸其中。在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个性下,他拒绝父亲的劝诫,最终导致家庭声誉衰败。尽管如此,婚姻生活并未影响到他的品行,他始终忠于妻室。
两次科举考试失败,对他的打击极其沉重。然而,在病倒期间,他找到了新的勇气,并决定继续努力。此后的三年里,他专心致志地学习八股文,但再次考取进士仍然无果。这两次失利,以及父亲去世,都让他深刻认识到命运是不可抗力的,因此转而用志怪小说来表达内心的不满。
在与残酷现实斗争中,怀着满腔热情,吴承恩用自己的血泪写下了永恒之作《西游记》,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一面,也展示了作者对于正义与真理坚持不懈追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