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的复杂历程
当时,朝中两派各执一词,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竞逐太子之位。依据明朝旧制,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数臣子支持皇长子的继承权。但是明神宗偏爱郑贵妃,并有意立其子为太子,这一决定遭到了大臣和慈圣皇太后的强烈反对。
随着流言传播开来,有人声称明神宗曾在大高玄殿与郑贵妃祷神盟誓,将密誓御书封缄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这背离了祖制和礼制的承诺,不仅引发了重大的危机,也激起了朝臣们的恐慌。他们纷纷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以破除这些流言并稳定政局。
然而,这一要求被推迟至万历十四年(1586年),申时行上疏列举前代帝王幼年的册立例证,要求再次提议册立皇长子。尽管如此,明神宗仍不愿让自己不喜欢的人生的儿子成为合法继承人,便以“年龄尚小”为由推延时间。
朱常洛五岁时,他未受封,而朱常洵刚出生,被即刻封为皇贵妃,这自然引发了一些疑虑,让那些已经怀疑的大臣们更加坚定地认为万历要废长立幼。大臣们拒绝让步,因为他们害怕历史会记载他们作为忠君爱国者而无能为力。
就在这一天,当户科给事中姜应麟等人请求册立东宫时,他们遭到了明神宗的怒斥,被降职或处罚。沈璟、孙如法也相继上奏,但同样遭受惩罚。此后,又有南北两京数十人上疏申救,但都被忽视。
自从这场风波发生以来,大臣们一直在要求册立皇长子,即便是首辅申时行也抱着希望认为有一日会有所觉悟的幻想,对于此事持谨慎态度。而这段期间内,大权旁落于宦官手中,一直到张居正去世、冯保被贬后才稍微缓解一些,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并没有改善。
最终,在众大臣集体压力的下,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初六日,清晨三点钟,大学士张居治请示:“若非急切,则必致社稷难安。”最后经过许多艰苦斗争和妥协,最终解决了国本之争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位勇敢的大臣因为提倡实行正确政策而受到严厉惩罚甚至死亡,他们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壮又光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