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看来,皇帝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职位。这种职位要求极高,因此即使有才能的人也难以长期稳定地担任此职。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如何当好皇帝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一本名为《历代君鉴》的书籍被编写出来,它是明代宗朱祁钰时期的一项尝试。
这本书由林文等臣僚于景泰四年(1453年)预修而成,代宗皇帝署名权归自己所有。这本书实际上是根据“当皇帝的职业教育”的需要,从现成的历代史传中摘抄编辑而成。它通过讲述历朝历代皇帝代表性的职业事迹,以古为鉴,学习怎么干好这个职业。
《历代君鉴》篇幅浩大,共五十卷,每卷又有若干个历史人物,将一个一个皇帝的事迹讲下来。例如,对宋仁宗天圣三年五月幸南御庄观刈麦的情节进行了记录:“闻民舍机杼声,召问之,乃一贫妇也,因赐以茶帛。”这样的描述旨在提醒后来的皇帝,这样的勤劳和善举是值得效仿的。
每一位皇帝的行状之前,还特意标注“善可为法”,这是出自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意指好的行为可以作为榜样,而恶劣行为则可以作为警示。此外,该书还附上了史家对前辈皇帝的定论,如“史臣赞曰”、“史臣论曰”。
总体来说,《历代君鉴》及其编修体例,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典型的针对当今所谓“政治领导者”或“国家最高负责人”的案例式教材。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反映了元朝民间对于如何当好领导者的思考,也展示了一种基于历史经验、文化底蕴和道德规范来培养未来领导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