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侯方域,是明末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齐名的“海内名士争与之交”的“四公子”之一。孔尚任的《桃花扇》描写了他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事广为人知。他自己写的《李姬传》也写出了李香的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
侯方域还有一个贡献,是在《壮悔堂文集》中总结出了明末─也可以说是整个封建社会通过基层结构的变化,走向没落的周期性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称之为“良民淘汰制”。出现“良民淘汰制”,是因为“税加之,兵加之,刑罚加之,劳役加之,水旱瘟疫加之,官吏的侵渔加之,豪强的吞并加 之”,于是富裕的人,就争相出金钱入学校,他们和日后得了一官半职的人,还有做了吏胥的人都可以免除苛捐杂税。如果十个人中逃避掉一人,就要以那一逃避了 的份额加于剩下的九人,不难想像,接着有人会去做个游民、会去出家、有人会投靠权势者当起了弄臣、狗腿子、甚至不惜当太监。不仅比较强悍的人被压迫者急着要成为压迫者,只要可以逃避就干什么都行了。恶性循环 的最后,剩下的只有那些最没有办法的人了。他们 的命运就只能不死于沟壑,就只好相率为盗贼 了。而天下大乱,又开始了一 个新的轮回。
与 “良民淘汰制” 并行的是 “良官淘汰制”,这二者的相互作用,是封建集权不可避免 的结果。但是在明亡后,“四公子”中 方以智出家 为僧、陈贞慧和冒襄 也 “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余年”或者 “隐居不 出”,而这个曾经是复社台柱、一痛斥权贵、一与魏志贤的一党展开过积极斗争、一对故国也满怀哀思地写下 “烟雨南陵独回首”的 侯方域,却于顺治八年参加 了河南乡试 中副榜,这就引来 不少世人的评议。一部分人批评他的晚节不保,而另一部分则认为,他可能只是为了保全父母而不得已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的文学才能才是真正值得认可的地方。
正如跟随他的 “李姬”,因为身份低下而受到了侯家歧视,一直郁郁寡欢,最终含恨而死一样。 侯方域 这个前朝遗民,在三十五岁回到商丘老家之后,大概除了思索一些问题外,再无其他事可做。在这种情况下,他参加乡试,也许就是为了躲避一些麻烦,以便专心致力于研究学问和进行深刻思考,为完成 《壮悔堂文集》 和 《四忆堂诗集》的撰写打基础的一个条件。这应该是一个他本人的选择,而不是由于无奈或动机上的缺失所作出的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他作为一位文化先驱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情况,以及他如何在这些困境中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从而继续留给我们宝贵财富——那些关于历史变迁及个人命运哲思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