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华夏文明的长河中,诗书被视为尊贵的象征。黄庭坚曾言:“人不读书,肤浅无聊”,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然而,这种对读书崇尚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焚烧和禁绝。
朱元璋,即明太祖,是一位出身和尚、胸中墨水自然不多的人。他对待读书人的态度复杂,一方面推崇儒学另一方面却不断地实施严苛的政策以控制他们。《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不好文学,而朱元璋更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将士大夫置于天子之下,他甚至用刑法条文来震慑那些敢于直言的人。
朱元璋深知自己治国理念与士人心态相悖,因此他决定采取八股取士策略。这一策略仿宋经义制定,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并且奉朱熹集注为圭臬,禁有新解。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才子因直谏而死,或因为异图遭诛,其中高启因其诗作中的暗讽被腰斩,其它如李仕鲁、叶居升等也同样遭遇悲惨命运。
八股文考纲仅限于四書五經,与社会责任和历史无关,使得士人品格开始下降,文艺形式僵化,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廖燕认为这种取士方式与秦始皇焚书并无二致,只不过明智而秦愚昧。
然而,在翻阅《孟子》时,朱元璋发现其中关于仁政、轻徭薄赋以及勿滥杀无辜的话语触目惊心,最终将孟子逐出孔庙,并删除了大量内容。这场所谓“文化大革命”让人们更加意识到知识自由的重要性,而那些被迫隐匿在冷僻角落的小说,如《二十七松堂集》,则成为了人们思索公平正义的地方,那里有永恒不变的自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