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古代书愤揭秘中国经典奇案的故事世界

0

几千年华夏文明史,历来尊崇诗书。黄庭坚则说,人不读书,肤浅无聊,“面目可憎也”。百业之中,读书为尊。在封建时代,一方面是多如牛毛的倡言读书的高论,一方面又是花样百出的焚书手段。治国瞧不起诗书,如秦始皇、“焚烧”了众多文献;朱元璋虽未焚書,但制定八股取士制度,使士人品格下降、文艺形式僵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骚客们刚日诵经,柔日读史,在早晨读五经诸子之书,夜间读史集之书,午间读闲杂之书。分秒不废,不像我们头悬梁、锥刺股、夏囊萤、冬映雪、凿壁偷光,这样的苦行让后世流传至今。而韩愈在《进学解》里的自我描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展现出对知识渴望与勤奋学习的情怀。

然而,即便如此推崇阅读文化,也难逃历史的考验。在那个时代,每当一位新君即位,都会有新的文学禁令和思想控制措施被实施。这导致很多优秀作品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传播,只能在私下中流传,或是在隐秘的小圈子内得以保留。

朱元璋尤其严厉,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才能筛选出真正忠诚的人才。他创立了八股取士法,以四部儒家经典为基础进行考试,这种模式虽然能够保证统治者所需的人才,但却限制了个人的自由思考和创新能力。此外,他还曾对《孟子》进行大规模删节,以符合自己的政治理念,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对文化和思想的一种控制欲。

尽管如此,有些作品依然能够突破禁忌,被民间广泛传唱或藏匿起来。比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著名小说,它们虽然在官方眼中只是“闲杂”文学,但却深受普通民众喜爱,从而促进了这些作品的流传。

总结来说,无论是赞颂还是批评,对于古代“愤”的态度各异。但这其中蕴含着一个事实:正是因为那份强烈的情感投入,以及对于知识与艺术追求的执着,那些最伟大的精神财富得以延续到今天,让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灵感,并继续前行。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