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南宋名将孟珙尝后图真迹董其昌评析

0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其人生平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从贫寒之家走向仕途的春风得意和青云直上的轨迹。他在公元1589年的清晨,以三十四岁的年龄举进士,那一刻,他踏上了几十年的仕途征程。当过编修、讲官,最终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敏感,一有风波,就坚决辞官归乡,而他的仕途却屡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不仅通晓禅理,更精通鉴藏、工诗文、擅绘图及理论。在海内外文化界,他是一位无可争议的人物,是晚明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山水为主题,以传统技法师法,为追求平淡天真而努力不懈。在笔致墨韵上下功夫,使得每一幅作品都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情趣和雅逸。这一点,也使得他的作品在海内外收藏界享誉甚久,被视为研究历史艺术的一种重要资料。

然而,这一切似乎源自一次偶然机会。当他参加会考时,由于手写字迹粗糙,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学问。这一次失望,却成为了他转向学习书法的一个契机。在十七岁那一年,他开始了长达三年时间的学习旅程,从颜真卿到虞世南,再到钟繇,每一个步骤都是细致周到的探索过程,最终自诩能逼近古人的水平。这段经历,无疑是他个人成就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一页。

从此以后,他将自己所学融入生活,用心描绘山水,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完美结合,使得他的山水图卷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而这一切,都源自那一次被命题第二次的小小挫折,这也许正是命运安排给他的另一种启示,让他更加专注地投身事业,为后来留下了一番丰厚遗产。此刻,我们回顾这段往事,不禁赞叹:即便是在逆境中,每一步都蕴含着前行的力量,每一次失败,都可能开启新的篇章。而对于董其昌而言,这份执着与坚持,就是他成功故事不可或缺的一环。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