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元朝的智者脱脱评科举丑陋之人难登高位

0

在元朝的历史长河中,宰相脱脱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为元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在科举制度面前,即使是最为杰出的学者,也需经历一番考验。在那个时代,状元之位被视为最高荣耀,但也成为了一场关于才华与颜值的较量。

“明朝科举看颜值:人长得丑最终榜位就下降”,这句话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当时社会对于外貌与内涵之间关系复杂的心理状态。在明朝,这种风气影响深远,每一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状元能够代表帝国的形象,因此,不仅需要博学多才,还必须有着吸引人的外表。

太祖朱元璋决心打造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对得起王朝。而这一点很快就通过首次殿试展现出来,当初拟为状元却因貌丑而被降低位置,而英俊潇洒的吴宗伯则因此获得了这一殊荣。这一事件让后世诸多历史学家和考生们目瞪口呆,因为它似乎违背了传统价值观——即使是唐宋时期,有些甚至残疾的大有人在,却也未曾因为外貌而受到质疑。

随着时间流逝,这种以貌取士的情况愈发普遍,无论是胡广、周旋还是张和,他们都因为非凡的帅气或是惊人的美丽而逆袭成为了状元。即便是在主考官杨士奇尝试先确认候选人的外貌之后,也无法避免这样的误判发生。这一切都显露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美感和知识价值判断上的困惑,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选择中的标准。

在这种背景下,便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帅哥状元的小说故事,如《浓情快史》中的狄仁杰、《龙凤配再生缘》中的武状元皇甫少华等,他们不仅拥有超凡绝伦的情感,更是一副令人赞叹的地姿容光。而那些看似并不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人,如《唐钟馗全传》中的钟馗、《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黄巢,就不得不遗憾地放弃那份即将到手的事业。

正如脱脱所言:“事无巨细,一应俱备。”明朝科举制度虽重视颜值,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一种文化精神,即一种能够融合不同元素并达到高度整合的一种生活态度。尽管如此,在那个时代,人们仍然倾向于用眼前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而不是真正理解他的内在价值。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