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建立与最初几年的统治
元朝的建立始于1206年,当时成吉思汗在蒙古部落联盟中被尊为可汗,开始了他的征服之路。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他留下的遗嘱指定其长子窝阔台继承大位。在窝阔台统治期间,即至1241年,在东亚、西亚和欧洲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征服活动,使得元朝成为一个跨地域的大帝国。
宣宗和贵由帝政权
后来,窝阔台帝因病早逝,其弟 Möngke(木哥)继位,这段时间通常被称为“忽必烈时代”。Möngke 在1251-1259年间担任皇帝,并继续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同时也加强了国内管理系统。在他去世后,由于没有明确指名继承人而引发了皇室内部的斗争,最终导致宣宗(1260-1294)登基。但是宣宗在位期间,由于宦官势力的抬头,以及中央集权力不足,对外防御失利。
德黑尔克特及海山时期
随着德黑尔克特(Temür, 1307-1320)的上台,元朝迎来了短暂的稳定局面。作为忽必烈家族的人物,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恢复国家力量。他积极参与对外关系,并尝试改革制度,但最终未能挽救国家衰败的事实。随后的海山(1323-1328),虽然有意改善政治环境,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以及经济问题等多方面因素,最终未能实现其目标。
大都城破与南京迁移
1339年,大都城遭到红巾军攻破之后,一些将领和文臣商议迁都,以避免进一步损失。这场事件标志着元代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一次重要变革。1340年代,将首都迁往江南地区,即今广州市附近,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来安抚民心并重建国家秩序。
建文靖国与末期混乱
1356年,因应战乱不断,而建文四年的平静相对于之前来说算是较为稳定的时期,但这段时间内仍然存在地方割据的问题。此后进入一段混乱无序的时期,不断出现反叛运动和分裂行为,逐渐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地位直至最后崩溃。
明初消灭辽东残余与结束历史记载
1368年的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清除掉位于辽东地区剩余的元残余,此举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另一次伟大的变革,也意味着元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的一个阶段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一年同样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正史”记录中的最后一条关于《金史》的记载结束点,从此开始的是新一轮历史进程——明代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