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五年(1740)的秋天,一位北京的石匠去世,其丧事举行得异常盛大,达官贵人纷纷前来吊唁。内阁九卿都亲自前往,并且每位官员根据其品级可获得500到2000两银子的酬谢金,这让众多官僚趋之若鹜。詹事府詹事陈浩甚至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了数天。
这不禁让乾隆帝大为震怒,他痛斥说:“身为大臣,而向出身微贱之人俯首跪拜,九卿纵不自爱,其如国体何!”(《清高宗实录》卷129,乾隆五年十月下)
这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在封建社会晚期,许多士大夫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气节,他们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奴颜婢膝。这一点已经被嘉庆初年的洪亮吉所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后来龚自珍更是直接概括为“士不知耻。”
清朝皇帝对此感到深恶痛绝,但他们自己也参与了造成这一局面的过程。当时的士大夫信仰体系受到了打击,使得他们对于忠君爱国这一原则产生了怀疑。而皇权至上的体制使得官僚们只能通过媚上取宠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道德底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统治者通过打压文人的方式,对于独立的人格进行了摧残。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人的无耻行为,如以犬马待臣、命其剪发易服等,以此作为一种控制手段。此外,由于俸禄极低,很多士大夫为了谋取利益,不择手段,最终形成了一种“人人皆知”的腐败现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士不知耻”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而道德和正义变得次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的最后几十年,为中国近代史埋下了一颗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