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时期,监国之位曾被多位皇帝所居,首位是弘光帝朱由检,他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攻破北京后,由于崇祯帝自杀身亡而登基的。弘光帝在位期间,因内部矛盾和外敌压力,不断出现政权动荡的情况,最终在次年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推翻。
随后,另一位监国皇帝张煌言上台,他是南明初期的一个重要政治人物。在其统治期间,虽然试图整顿朝纲,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加之国内外形势不利,最终也未能挽救局面,被迫逃往广西。
张煌言之后,是福王朱由崧,他原本是崇祯帝弟弟,但因为擅长书画、诗词,被封为福王。在清军入关后,他被拥立为监国,并一度恢复了对中央政府的一些控制力。但由于内忧外患以及各路将领争权夺利,最终还是失败了,其死去标志着南明末期的政治风云再次发生变化。
朱由崧逝世后,其子朱常洛继承了监国称号。然而,由于他年幼无力处理国家大事,加上清朝方面不断加强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控制力量,使得他的统治更难以维持。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傀儡君主,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逐渐瓦解。
最后的一个监国皇帝是绍武帝朱聿键,他是在顺治三年(1646年)被拥立为新一任监国。尽管他有意改善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但因遭遇重重困难,如内部斗争、财政破产等问题,再度使得他的统治无法持续,即便如此,也是一种微弱抵抗清朝扩张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