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学森老人的逝世后,他生前提出的关于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钱老认为当今社会“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所谓封建思想的影响,是指那些根深蒂固的情结和观念,它们限制了中国知识界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事业发展的一切可能性。
要想理解这些情结,我们可以回顾明清之际中国知识界的情况。在那个时期,科学事业虽然没有像欧洲那样蓬勃发展,但也有一批有识之士致力于学习西方科学,他们试图将学问与国家兴衰联系起来。东林书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由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建立,在无锡传播理学,并强调讲学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受到政治压力和文化禁令的制约,其潜力的开发被严重限制。
在那个时代,对于如何将学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迫切的问题。一些激进思想家提出反对空谈性命,提倡知行合一。但他们并没有找到新的方法,只能寄希望于科举制度,以此来选拔人才。而科举考试更多地侧重文言语文学,而非自然科学或技术,因此缺乏真正有用的实用技能。
尽管如此,那个时代也有不少人追求实用性的学习,他们关心的是能够为国家带来实际效益的事物,如天文历算、军事、农学等。但这种追求往往被束缚在传统儒家的框架内,不得不遵循一定的人伦道德原则,这使得他们无法完全脱离现有的思维模式,从而失去了推动科技进步所必需的心态开放性。
总体来说,明清之际中国知识界虽有其积极探索精神,却因封建思想和政治环境的限制而未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更未能形成类似欧洲近代科学兴起时期那种充满活力的专业共同体。此种局限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得到较少释放,使得整个社会对于创新和科技发展保持着一种既定的保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