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宋理宗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是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南宋第五位皇帝。赵昀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赵德昭九世孙。
早年的经历
赵昀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小官,但生活与平民无异。他七岁时父母双亡,被送往全保长家寄养,一直到十六岁才离开,全保长家。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了社会的艰辛和人生的多变,也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人格。
登基与统治
嘉定十七年(1224年),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他的前十年的统治大部分时间都在史弥远的控制下度过,这段时期内,他对政务几乎没有过问,而是致力于声色之乐。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去世后,赵昀开始亲自处理国事。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罢黜历史上的奸臣、提拔忠良之士、清洗吏治、整顿财政等,这些举措被称为“端平更化”。
联蒙灭金
面对蒙古威胁,南宋内部关于外交政策存在分歧。一部分人主张联蒙灭金,以恢复中原;另一部分则认为应保持与金朝的关系以防止唇亡齿寒。最终,在商议之后,南宋决定联合蒙古共同攻击金朝,并且成功地将其击败并收回河南地区。这一行动虽然带来了短暂的胜利,但也埋下了未来战争中的种子,因为未能就河南归属达成明确协议,最终导致“端平入洛”失败。
晚年的沦陷
随着年龄增长和身心健康问题加剧,晚年的赵昀沉迷于酒色,不再关心国家大事,最终导致朝政落入奸相手中,使得国势急遽衰退。在这期间,他宠爱的一妃阎贵妃也渐渐掌握了大量权力,与一些奸臣勾结,对抗忠良,并排挤异己,为其后的政治混乱埋下伏笔。
病重去世及谥号
当患病之际,即使征求全国名医,无一人应征,最终在景定五年十一月十六日驾崩,在位四十一载,从此结束了他作为一代君王的一生。而他的谥号则被确定为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其庙号为理宗,是因为他崇尚理学而得到这样的尊称。此外,由于最初拟定的庙号遭遇争议,最终选择的是符合实际情况又有谐音意义的“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