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立国三百年,共传十二帝。虽然,这十二位帝王说不上个个是明君,但是,却没有一个是昏君,都勤勤恳恳,没有一个耽于享乐、荒淫无道的,几乎都能说的过去。
清朝的康熙皇帝,自小受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导,立志要做一个勤于政务,爱护百姓的好皇帝。因此,他的日常消费拒绝奢靡,对那些坐着享福或讲究排场的事,更是没什么兴趣。
那一年,康熙五十大寿,一些大臣们就做了一扇屏风为他祝寿。皇帝五十大寿的时候,送上一扇屏风,其实,并不算什么特别贵重的礼物,况且,这屏风还是多位大臣一起凑钱制作的。可康熙还是没有改变初衷,他把屏风上大臣们写给自己的祝寿文章抄了下来,以此来作纪念,而那扇屏风,则被他退了回去。
就以光禄寺和理藩院来说,光禄寺每年都要为宫中祭祀、典礼准备筵席,往年需要花费七十万两银子,但是,在康熙的逐步压缩下,这些开支就降了六十多万两,每年只需要七万两左右的银子。理藩院是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臣,每年的犒赏和接待费用也从八十万两银子减少到八万两左右。
除此之外,还有雍正时期对宫廷生活进行严格节俭。他命令太监在煮饭的时候,要适量下米,不懂得爱惜粮食的人,将剩饭倒弃,即使发现有轻弃米谷的人,也会受到惩罚。而嘉庆则是在朱珪老师影响下变得更加节俭,他取消了一些奢侈开销,如奏乐仪式等,以达到励精图治目的。
道光同样对节俭持有极高要求,不仅取消了奏乐,还对官方文书上的繁复用语进行简化。他坐用的轿子,是嘉庆时代留下的,不修新轿,只修旧有的。这样的行为示范给人们看,让他们效仿,从衣着到生活方式,都追求简单与节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大臣们自然也跟随这一套:即便裤子的补丁明显,也不会改变,因为这符合道光提倡的一致性原则。
咸丰时期尽管也有过一次尝试,但最终依然未能彻底打破这一传统美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在哪一位清朝皇帝手里,那种勤俭节约的情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它成为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所共同认同并努力践行的一种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