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元代之学者、诗人,以才华横溢著称于世,其祖籍为四川仁寿县(今属眉山市),出自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父親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後隨父遷居江西崇仁縣二都(今石庄乡)。母親杨氏為國子祭酒杨文仲之女,是一大家族中的女性智慧與文化的象徵。
虞集於1272年3月21日在湖南省衡陽出生,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他的家庭不得不多次搬家以避戰亂。由於其聰明過人,三歲已能識字,四歲時開始由母親口授《論語》、《孟子》、《左傳》及歐陽修、蘇軾等人的文章,他能夠迅速學習並且記憶力強。
他早年的教育充滿了優秀的人才,如他的師從吴澄,這位理學家的教導對他的世界觀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元朝統一中國後,虞集先在江西省南行台中擔任丞董士選府中的教師。他隨後前往大都(今北京)並逐漸晉升為京城儒學教授和國子助教。
皇慶元年(1312年),他被任命為太常博士和集賢院修撰,並上疏關於學校教育問題獲得帝王青睞。在延祐六年(1319年),他成為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員和集賢院修撰。泰定元年(1324年),他再次調任為國子司業,並最終成為秘書少監。
泰定四年(1327年),與王約隨同泰定帝到達上都,用蒙古語和漢語解釋經典,上都的大臣對他的博學通曉表示敬佩。他還提出了開發沿海土地以防止潮水侵蝕的主張,這些主張雖未被採納,但其後海口設立萬戶之計便是模仿這一點。此外,他也參與了《經世大典》的編纂工作,這是一部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至正八年的五月二十三日,即1348年的6月20日,虞集因病去世,被追諡「文靖」,贈官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並追封為仁壽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