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历史的转折点,刘醒民如同忘了揭开镜头盖,周总理的光芒依然绚烂夺目。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反射着中国重要历史事件的真实风貌。
1932年,在沂水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刘醒民诞生,他将成为记录历史的一笔墨。1948年,他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那时他是“小八路”,被选入鲁中军区宣传大队美术组,以画抗日宣传画为己任。
随后,他加入了南下随营干部学校,一路行军至河南省洛阳。在那里,他再次换了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用照相机捕捉生活。他遇到了袁克忠,这位摄影组长成了他的导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刘醒民决定放弃画笔,投身于摄影工作。
没有经过正式调动程序,即便未经请示,也无法阻止他追求新的职业道路。当陈裴琴部长了解这一切时,没有责怪,只是鼓励他好好做事。从此,刘醒民以一名战士的身份,一名摄影家的姿态,用镜头记录下了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历史瞬间,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国家、追求美好生活的小细节。
1949年的春天,当刘邓大军向长江岸边进军时,刘醒民和其他战士们一起拍照,将底片晒成兰图画报,这些画报不仅活跃了部队文化生活,更激发了斗志。当二野解放大西南的时候,他又背起照相机,与四十七师共同拍摄那些关键时刻,从贵州到四川,无论是解放党阳还是抢渡岷江,再到乐山和成都外围战,都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照片。
1950年初,当西南军区成立并创办《西南画报》的时候 刘醒民已经成为了这份报纸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用自己的眼光和镜头,为我们留住了一段段往昔,如同打开时间的宝箱,让我们走近那时代的人们,那场景,那情感。那是一种比喻般真实的情境,是对过去的一次回顾,是对未来的一次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