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科举成为了统治阶层的选拔标准,但是人们是否曾想过,如果这个制度被改变,那么宋朝的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呢?
科举制度对于宋朝的官僚体系来说,影响可谓深远。这个亲儿子科举,实在是太重要了。就像电影《九品芝麻官》里面的那句话,“你走的是门径,我走的是人生”,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官员,而那些凭关系混进官场的,最终结果多半只有“被打入冷宫”“爆发信息”“连连挂科”。
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与改革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科举制度的产生初衷是想要打破世家势力,让优秀的人有机会出人头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也逐渐发生了种种变化。为了抵制“学术僵化”,朝廷也曾进行了多次科举改革,比如明经科出现比一般科目还要难度大的“进士”科目,可谓将考试难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与考试科目也颇受争议。类似于电影《美人制造》里面的“笑脸居委会”,各级官员在考官面前表现得异常“和蔼可亲”“行事举止规矩”,很容易让考官产生“这人孺子可教”的错觉。同时,科举制度考察的内容也极为独特。“文改武补”的思路,导致官场大佬们远离实际操作,而将精力都放在了“考试”这样的细节问题上,可谓是功夫下在了“屁股”上。
阶层与地位也是科举制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科举考试虽然是为了让“无论贫富贵贱,都有上天入地出幽冥的机会”,但是因为种种不公,也难免导致考试数乃至地位的继承性。再次引用《美人制造》这部电影,似乎也可以看到宋朝的官场风云。比如,那些“门阀之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加入官场,做惯了“口头臭活手脚软”的小职员,竟能一跃而为丞相、御史大夫之类的荣耀所在。
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相当复杂的。当然,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平民百姓一个上升通道。有那么一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口头禅,也许最适合用来形容科举制度中那些历经了种种寻常百姓所无法想象的艰难曲折但最终成功跻身仕途的官员们,那些身处底层却升至统治阶层的中国人,以及他们所走过的道路。
在官僚体系中,层级与职务体系,官员的选拔与任免制度,官员的考核与监督机制都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虽然与科举制度直接相关的部分已经在之前讨论过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些方面也并不只是形象的摆设或是名义上的规定。
最后,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如果科举制度发生了改变,那么宋朝的历史会变得怎样呢?也许我们永远没法确切地知道答案,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用真诚的心态探究一个悬而未解、充满未知的问题,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历史中的点滴细节与内在阐释。正如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中所说,“世事如棋局,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