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商朝皇帝与名人的秘密谨慎还是背后力量

0

在诸葛亮的历史足迹上,杜甫诗中赞颂他:“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不仅表明了他的能力,更是对他性格的深刻理解。杜甫生活在唐代,而《三国演义》则是在明代创作,这意味着杜甫的评价是独立于后世影响之外,更接近真实。

诸葛亮从年轻时就自比管仲、乐毅,他二十七岁才出山帮助刘备,一直到五十四岁去世,没有松懈过。在刘备临终前,他被托孤,并且有“嗣子可辅,君可自取”的选项,但诸葛亮选择继续效忠并继承其遗志。他曾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以死!”因此,在刘备去世后,他继续支持两代君王。

然而,即便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也没有篡夺 throne。他和刘备有共同点,那就是小心谨慎。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刘备临终前的语气可能暗示了自己希望诸葛亮独立,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解读问题。而事实上,大多数重要决策都是由诸葛亮一人做主,这也说明他没有违背刘备的心愿。

关于为什么诸葛亮没有成为君王,有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刘氏集团的问题。尽管刘备去世,但他的集团依然存在,而且还有许多死忠粉跟随着他们。即使大家都听从于诸葛亮的理念,也有一定的底线限制。这一点可以通过隆中对时的情形来看,其中关羽、张飞等人虽然不满,但是仍旧因为面子而只能接受这一安排。

时机不成熟。当时局未稳,如果贸然推翻现状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混乱。这与他的小心行事风格相符。如果能够统一天下,将首都迁回洛阳,那么这样的条件下或者许会考虑当君。但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这样做风险巨大,即使不能当首相,也很难维持自己的地位。

诸葛自身的问题。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客观因素,不涉及道德问题。而确实有一些个人因素制约了他的发展方向。这包括上述提到的谨慎行事风格。他不愿意冒险做无准备的事情,而且也不需要这样做。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终结点是在明清两朝,而在汉唐时代,如同主权一样也有相权存在,当君王并不一定是唯一选择。所以对于人们来说,把精力投入到相权上已经是一种成功。

总而言之,根据历史背景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作为名相还是政治家,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千年的光辉历程中,每一个人物都留下了一段段不可磨灭的痕迹,让我们尊重这些历史记载,同时也要保持一种务实态度,以此来理解和评价那些伟大的先贤们所走过的一条路。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