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帝王之巅权力的内阁与君主

0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的是明朝内阁制度,明朝内阁是权力的顶端么?希望以下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明朝内阁。明朝是我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开创了许多先进的制度,今天带大家了解明朝的中央机构——内阁制。

从秦始皇统一华夏,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形式,就出现丞相这一个官职。后面的历代虽然称呼有所区别,但一直有丞相这个官职,而且赋予了丞相很大的权利(地位和权力仅次于皇帝,主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到了明朝,最开始也设置了丞相,一直到胡惟庸案件之后,被废除。六部尚书只对皇帝负责,使得皇帝的权力空前的强化,但是也导致了皇帝工作负担急剧增加,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机构来承担起丞相这个职位责任来,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内阁制度。

雏形期: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1402年)设置内阁,是一种向皇帝提供咨询的小型机构。在那时,其成员——内阁大学士,从翰林院选拔而来,他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出身才能进入翰林院的人才。这意味着他们拥有高超的学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品级较低,不直接参与政务,所以其权利较小。

发展壮大期:随着时间推移,从成祖朱棣之后,由于各个帝国都逐渐忙于管理国家事务,而对此依赖更加加强。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将最为信任的心腹旧臣,如“三杨”杨士奇、杨荣、杨傅等人提拔至重要位置,并且让他们入住宫中称之为“御史台”,逐渐成为决策中心。此时,他们在拟订奏章上发挥作用,对六部呈递上来的文件进行批阅,并给出建议,用小纸条写上意见,然后贴在奏章上,由通政司汇总呈报给太监审查并传达给君主过目。

成熟期:景泰年间,由吏部尚书王文进驻扎在宫中被称作“大学士”,这标志着正式将选秀人才从六部尚书以及其他具有实质性影响力的官员中选拔出来,让他们成为真正具有实权的人物。此时,他们不仅参与政治,还能影响政策立法。而到了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更进一步由其中资历最深的一位大学士被提升为首辅,即掌管全局的大臣,其地位仅次于最高领导人。在这一期间,有几名极具影响力的大臣如夏言、严嵩及徐阶等崭露头角,此刻首辅虽未冠以宰相之名,却享有宰相般的地位与权限。他不仅限于撰写报告,还涉足推荐官员、高层指挥六部部门,以及监督地方行政人员决策国事等多方面活动,这些使得他几乎拥有现代首相的地位与能力。

顶峰期:经过嘉靖、隆庆两代不断增强至万历初年的发展阶段,这时候的内阁已经达到巅峰。当张居正作为首辅,他几乎无视所有其他人的反对意见,对整个政府运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还引领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他的地位非常接近现代意义上的首席顾问,同时他的所在之处成了整个政府运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当时他实际上扮演了一种类似现代国家中的总理角色,而这个体制则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中央政府机器核心支撑点。

简要回顾一下:

明初设立即遭废除。

明末再设立,以解决过度集中化问题。

内阁最初只是向君主提供咨询。

随后它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能够准备和审核奏折,并提出建议。

最终它变成了中国版的议会系统,其中一些成员甚至超过了宰相的地位,因为它们能够控制政策制定过程并指导行政行动,同时限制君主专横行为。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长久,最终仍然回到原有的模式,即内部冲突激烈,而外界力量又不能有效支持,这导致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最终造成政治体系动荡不安的情况发生。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