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汉定都长安,关中不仅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更是西汉重视开拓西北边疆的基地。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需求,尤其是在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除了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入关之外,还在关中增建了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这一过程,在短短几十年内,便穿凿出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和成国渠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
其中,龙首渠以其独特的井渠技术而闻名,其挖掘时发现许多骨骼化石,被称为“龙骨”,故名。尽管它解决不了塌方问题,但却创造了先进的井渠技术。而六辅渲系统发挥作用后,由倪宽主持建立了一套“水令”,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用水制度之一。此外,白渠由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和主持,是另一项重要工程,它向东南流注入于临潼县东北的地方,并灌溉了郑国附近4500余顷土地,使得此地区成为高产区。
最后,还有成国 渔系,这是一条以涂 水为源的大型灌溉工程,它位于涂 水北面,从郿县境内开始,然后经过扶风县和兴平县,最终接上了皇家园林蒙茏 渔系。成 国 渔系比 白 渔系略小,但它能够灌溉更多土地,是白 渔的一倍以上,比降较高,不易堵塞,因此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作用。
总结来说,在西汉时期,一系列农田水利工程被建设起来,这些包括三大漕道,即引泾漕道、引漕道及引洛漕道。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些小型灌溃如灵轵 和 仍违 等被建立起来,以保证京师供应及边疆开发所需。这些项目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灌溃体系,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的信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