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经形容这本书为“不新的《万历十五年》”,确实,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是一个多面性质的历史时期。它既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可能被看作平淡无奇的一年,甚至没有任何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但黄仁宇在他的著作中揭示了这一年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关于明代的经济状况,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国家税收过重导致民穷,但黄仁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这种贫困现象更应归咎于法律体系和政府效率的问题。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以道德规范来取代法治到了明朝达到顶峰,而黄仁宇通过撰写《万历十五年》,旨在证明这一论断。
在那一年,明朝的一些重臣,如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和海瑞,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却最终以悲剧告终。即便是当时的皇帝万历,他也只能选择无为而治,在这种体制下束手无策。这一切反映出一种强大的制度惯性的悲哀。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改革者的尝试与失败,以及那些文官为了维护集团利益所做出的牺牲,这些都阻碍了国家武备、科技进步以及商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
文官集团对国家进行统治,无疑是一个不幸之始,它们与宦官集团之间权力的斗争,更是加速了大明王朝走向衰败。此刻我们回望过去,那个似乎平静如常的一年,其背后却隐藏着许多容易被忽视的小事件,它们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前事后果相连,为将来的重大变动埋下伏笔。在历史长河中,这些因果关系构成了关键部分,《万历十五年》通过人物描述展现了这个衰落帝国的悲剧命运,最终这些君主们及他们所处时代,都随着时间而消逝。
尽管对于中国依赖道德而非法律来管理社会的问题,黄仁宇在书中已经进行了深刻批判——道德并非万能,它无法替代技术,更不能替代法律。他指出,明朝特有的特色是在于“利用意识形态作为统治工具;意识形态渗透到了帝国各个方面,无论从强度还是广度上讲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那一天起,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差距开始显著扩大!西方正在崛起,而东方则陷入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