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我在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发现了一块明朝洪武年间的窑砖,窑砖上刻有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豆腐渣”工程的危害。陈福是这块青色窑砖上的主人,他在洪武七年八月担任礼陵县提调官典史。在我看来,这是一段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一次宝贵机会。
这块明朝窑砖睡在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东南角600多年,但一直以来因为普普通通而并不引起游人注意。我了解到,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专业委员会理事冯建平考证,这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块窑砖,目前在天心阁250余米古城墙上仅发现这一块。其余窑砖多为清朝咸丰年间留下来的。
保存了600多年的明朝青色窑砆还完好无缺,实属不易。“这一段城墙差点被全部毁掉,是因为有一帮文人阻扰,才有今天的存在。”冯建平说,这是长沙历史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这些都是作为城墙砖的官窑印,对于谁建了谁负责,有着重要意义。当时,如果发现明朝或更早期质量问题出现,可直接最查责任者。这也体现了当时对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机制的重视。
为什么古城墙上的窑砆刻上了年份和制作者呢?冯建平说,这些都是作为城墙用的官窑印,相当于官方监管和责任制。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人的手艺如何,以及他们是否按规定进行生产。而且,它们也成为了后人识别、追溯工程质量来源的一个标志。
现在,在古城墙上所能见到的绝大部分都是清朝烧制的。我认为,如果你游览天心阁时发现任何古老或疑似珍贵遗迹,你应该直接与天心阁管理处取得联系。如果你是第一个提供信息的人,那么你将会得到奖励,因为每一条线索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更多关于这个城市悠久历史提供帮助。
此外,我还了解到,在隋唐时期至宋代末期,大致形成了今日市区范围内主要建筑布局,而今之广场则由此演变而成。在光绪末至民初期间,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将部分旧址拆除以扩张城市空间,并促进商贸繁荣。但就在拆除工作即将完成之际,一位湖南名士曹典球挺身而出,最终成功保留下了现在可见的小片段。此举得到了当地居民及其他知情者的支持,从而使得这段历史成为永恒传承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