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此外,在宋朝,还有一则著名的故事关于汤圆与和平。这一故事讲述的是两位将领因一块玉而结下深仇,但最终通过共食同享的方式(即共同品尝汤圆)化解了矛盾,从此成为好友,这也反映出汤圓在当時社會中的象徵意義——團結與和諧。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說宋朝對於汤圓文化之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它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傳統節日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我們今天慶祝元宵節時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