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和魏忠贤的名字,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他们在朝廷中的角色和影响力有着显著差异。赵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宦官,而是秦朝时期的一位权势熙熙的人物,他能够篡改遗诏,独揽大权。相比之下,尽管魏忠贤也曾权倾一时,但他最终未能实现灭亡明朝的野心。
赵高被认为不是宦官这一观点,在李开元先生的《秦崩》中得到了考证支持,并且史记中也没有直接证明他是宦官的记录。这可能源于东汉时期皇帝为了对付外戚专权而启用宦官,最终导致宦官专政,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民间将所有导致帝国衰败的人物都归类为宦官。
与赵高相比,魏忠贤在个人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赵高虽然是个小人,但具有眼界和气魄,在始皇时代就成为其信任的人之一,并能够免于死刑复归原职。在始皇驾崩后,他利用自己的关系网说服了胡亥和李斯,为自己赢得了关键位置,从而占据主动地位。
读者在阅读这些历史事件时,不禁会对蒙毅、蒙恬等股肱之臣悲剧命运感到同情。但即便如此,不能否认赵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曾经是胡亥的老师,与胡亥私交甚好,是当时法律和书法领域中的佼佼者。
另一方面,尽管魏忠贤一度权势全盛,但他的成就更多地依赖于机会,以及明末党争的复杂背景。他早年无赖出身,没有文化,只因自宫入宫而上台,并与客氏勾结,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他所取得成就,也部分受到东林党一家的压迫所致,当时其他政治派系如齐、楚、浙三党没有活路只能投靠他形成阉党。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的皇帝崇祯,其个人能力远超乎常人,即使面对强大的反抗力量,也能够稳坐江山。而关于魏忠贤应变能力的问题,则在崇祯元年表现出来,当面临崇祯,他像孩子一样被玩弄,最终几个月内遭到彻底失败。不过,这或许也是因为明朝政策不允许出现严重程度如汉唐那样严重的宦官乱政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