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智谋文化早熟与发达,尤其是在元明之际,他成为了中国人崇拜的智慧人物之一。然而,历史上的真实刘伯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除了神异传说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作为儒者和谋臣的刘伯温,他在朱元璋时代担任过什么角色?
在江浙地区向为人文渊薮的背景下,刘基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明史》上记载,刘伯温“幼颖异”,特别聪明,他的老师即对其父亲说,刘伯温不是池中物,将来必然光宗耀祖。他的学问涉猎极广,不仅精通经史,而且尤精象纬之学,这是一套神秘而又科学不发达时期人们所信仰的一门学问。
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伯温参加元王朝的科举考试,并最终考中进士。这对于读书人的身份来说,是一段佳话。不过,由于当时规定25岁才可以应试,据当代学者杨讷考证, 刘伯温虚报年龄为26岁,最终蒙混过关。
虽然官阶低,但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在旧时社会里确实是难得的事情。在衰世末年的环境中,即使是名列第三甲的进士也只能授予正八品,一位有远见的大器晚成之人,如同被束缚在了高山之巅。
后来,在江西做了五年的小官之后,由于地方上的豪强贵族处处与他作对,他不得不离去。辞职后的理由是身体不好,这背后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对元政权失望的情绪。但无论如何,这都标志着他开始走向另外一条路——成为朱元璋身边的一个谋臣。
此刻,“儒者”与“谋臣”的悲剧已经显现出来。在一次面见朱元璋的时候,当时已知名知识分子叶琛、宋濂、章溢等一起被送到应天去见朱元璋,他们都表现出了礼贤下士的心态。而且,他们给出的建议都是基于儒家的价值观念,比如章溢提出的“惟德是辅”的观点,对未来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这样一种情况下,被誉为深受儒家文化洗礼的人类化形象逐渐浮现出台前,而这个过程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道义冲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或许能看到,那些真正理解和尊重人类精神的人们,也正是在这样的乱世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道路。而对于那些像刘伯温这样的人来说,无疑更加艰难,因为他们既要维护自己内心深处坚守的是那份纯真的理想,又要适应这乱世中的生存法则。而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个人的选择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之间不断演变的地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