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元朝历史科技成就古县衙鼓声背后的真相

0

在我国,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对于公安机关等侦查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监督等职权。那么,在没有检察制度的古代,官员如何审案?老百姓又是如何打官司的呢?

击鼓不为鸣冤,是县太爷下班铃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击鼓鸣冤的情节,便以为在古代,打官司就一定要击鼓鸣冤,事实并不是这样。”昨日,晏晶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衙门前所设的鼓原本是用来宣告县太爷下班的,相当于下班铃,而到了明清时期才作为紧急情况下来不及写诉状的百姓鸣冤使用。

晏晶介绍说:“清代老百姓报案,一般程序是直接向官府递诉状,“击鼓鸣冤也被称为登闻鼓”,指老百姓有重大冤情通过正常程序得不到昭雪时,就找上层官府或权贵伸冤。”

然而,即便如此,也存在许多限制和障碍。在封建社会,对女性诉讼权有一定的限制,如媳妇告公婆需要宗族人士陪同参与,这是为了维护尊卑秩序。

开堂即法庭 古时候开堂或者升堂,就相当于现在的开庭,而县令即法官。在现代社会,我们无法想象将被判刑的人强迫招供,但是在中国古代,用刑套取口供是不仅合法而且广泛采用的手段之一。最常见的是“笞刑”,一种用竹子或木板责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小刑罚。

法庭如今与昔日大相径庭,有些甚至会公开审理案件,并允许旁听者观摩。但判决并不完全遵循律条,还需考虑当地文化和关系。这意味着当事人若对判决不服,可以向更高级别的地方上的行政长官上诉,此举可以看作是一种初步形式的人身自由保障。

直到1906年,我国才正式引入了近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在此之前,我国并没有类似的机构扮演这一角色。而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体系不断完善,为今天我们享受到的更加公正和透明的事务环境奠定了基础。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