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北京城内外城八角楼中,唯有一座内城东南角楼幸存至今。站在列车上向左侧望去,可见这座古老的箭楼耸立在城墙之上。在一百多年前,从此角楼向外看,可以看到宽阔的护城河和通惠河,以及繁忙的东便门漕运码头,这里是整个北京城市水系的出口。而向城内看,也是一条弯曲的小河,将几个清澈的“泡子”串联起来,如同一条翡翠项链,北方人称之为“泡子河”。
说起角楼,人们总会想起故宫那四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大型箭楼,它们结构奇异和谐美观,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极品代表作之一。然而,在明清时代,北京内外城共有八座不同风格的角楼,其中尤以紫禁城正面的内、西南两个角楼最大。
随着岁月流逝,其余七座角楼或因雷电或战火被毁,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建设中被拆除。现存内城东南角楼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永乐皇帝修筑京师时期限于财力、物力、时间所造成的问题而修建。此后历代不断修缮,如乾隆皇帝对所有京师都进行大规模修葺或重建。
这座独特的地标性建筑位于突出 城墙 的方形台座上,以其坚固无比且易守难攻著称,有两条大脊交叉成十字,灰筒瓦绿剪边,与琉璃装饰相间。这片历史遗迹不仅展现了过去的一段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人民生活与工作的情景。
除了这个重要的地方,大通桥畔曾是明清两代最重要漕运码头之一,那里的照片显示了一幅北国水乡美丽画卷,如果不是画图中的内城东南角樓和巍峨的北京市墙,我们还以为是在苏州水乡呢。
漕运是元、明、清三代最重要官办经济活动,也是将富庶南方田赋集中到首都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水运是最低成本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大通桥也就成为漕粮从东便门进京的一个重要通道。虽然现在已经无法再看到那些往日繁华,但通过这些图片,我们仍然能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和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