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唐朝历史版图上的朱元璋一方杀戮功臣一方独存汤和(图)

0

朱元璋登基后大肆杀戮功臣,几乎将所有与他共勉天下老友一网打尽,只有信国公汤和幸运地逃过一劫,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朝代都经历了“伴君如伴虎”的命运,明代尤为显著。猜忌冷酷的朱元璋即位之后,便开始对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共同创造辉煌成就的功臣展开大规模清洗,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等人相继被诛灭绝迹,而汤和却独得生存,这其中究竟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奥秘?

朱元璋的大杀功臣之举,其实是一种政治手段。他深知自己性格仁厚而偏软,不愿意在自己去世后留下太多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人才。因此,在自己的生前,他试图通过斩除这些旧臣来确保子孙后代能够顺利继承江山,从而避免出现像陈桥兵变那样的危机。

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父皇您杀大臣杀得太多,将来恐怕会影响君臣之间的情谊。”朱元璋听了之后没有立即回应,但第二天便召唤太子,并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让他尝试去捡起,然后告诉太子:“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帮你把刺磨掉了,不是更好吗?我所杀的人,全都是未来可能威胁到你的那些人。我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你,为你带来无尽的福祉。”

汤和原本也应该成为“荆棘上的刺”,但由于他的机警自律,以及及时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因此成功躲过了死亡的阴影。这份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它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智慧,也展示了一种如何在危险中生存下来的手段。

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在郭子兴麾下的岁月里,他比朱元璋还要早几年参与抗击蒙古军队。当其他同僚因见主帅崭露头角而心怀不满时,汤和却能够以谨慎守己之心,对待既定的安排持平常心。这份忠诚得到朱元璋认可,即使当时其他同样条件的人都被封为公爵,而他只被降为侯爵,但仍能保持沉稳,从未发牢骚或怨天尤人,最终凭借诚恳自我检讨获得宽恕,并且很快升迁至信国公的地位。

汤和识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此保证自己的安全。他知道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国家安定,一些高级将领掌握军权让宫廷不安,所以选择主动解除军权,“急流勇退”。最终,他获得拨款建房衣锦还乡,再也不敢涉足政事,只享受生活于家乡,与邻里交往良好,从不结党营私,也不谈论国家大事,使得周围人认为他只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没有任何政治野心。这样的形象极大地放松了朱元璋对于他的关注,让其安然度过洪武二十八年逝世,那一年他的七十岁寿辰也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之一,被追封东瓯王,以襄武谥号,可谓是最好的归宿。总体来说,虽然每个人都面临死亡,但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像汤和一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难忘的一笔。而《明史》中的记载——“沉敏多智数”——并不夸张,它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奇迹般存在的人物。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