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赵昚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的文学珍品在宋朝文学网上展出

0

赵昚简介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绍兴二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淳熙十六年禅位于三子赵惇,并自称寿皇圣帝。绍熙五年崩逝,在位二十七岁,有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

他在位期间,以平反岳飞冤案和起用主战派人士著称,对内政加强集权,裁汰冗官,一直到金国的边界恢复河山,也被后世誉为“乾淳之治”。他的文学作品有词一首收入《全宋词》。

生活概况

靖康二年的冬天,他出生于秀州青杉闸的官舍。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

绍兴二年的春天,他六岁时被选中由高宗养育于宫中。

绍兴五年的夏天,他八岁时被授予和州防御使职务,更改名字为瑗。

绍熙三年的一月,他二十四岁时被任命为常德军节度使。

即位施政

当他继承了父王的位置,即将成为南宋第二个君主。在政治上他继续推行父亲未竟的事业,比如支持与岳飞合作抗击金兵,但最终仍然失败了,这导致了南京方面对北伐政策的放弃。此外,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如重用主战派将领并进行了一些军事改革。但这些努力最终都没有能够挽救南宋衰败的情况。

内禅及晚期

在其晚期,由于健康问题和年龄增长,以及可能因儿子的成熟而考虑退休的问题,他决定让位于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即明道殿上的光宗。这段时间里他自称太上皇,并且继续参与国家大事直到去世前不久。在最后几年的生命中他的健康状况恶化,最终于1194年的六月底去世。当时距他的继承者光宗登基已经过去了五个多月。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