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与明朝相比,是否真的落后了?探究明朝国库频繁亏空的根源,三大利益集团背后的真相。商人与官员勾结成巨型利益链,皇帝无作为,让问题雪上加霜。嘉靖末年,大明国库仅存十万两银,而每年超支一百四十多万两。工资发不出,只能拿实物顶替,这种现象常有其发生。在这繁荣富强的时代,为何仍旧困扰于国库空虚,是谁推动着大明财政走向崩溃?
罪魁祸首是三大利益集团:商人、士大夫和宗室子弟。这三个团体通过互相勾结和操控税收政策,使得国家税收不断流失。士大夫阶层代表着商人的利益,他们推动低税率导致国家收入减少。而海商则利用走私贸易获取巨额财富,与士大夫共同牟取暴利。
宗室子弟也是一个负担,因为他们拥有爵位、俸禄和土地,但不交纳税款。这群“寄生虫”占据了国家的一分之三的赋税,以致于无法为其他必要开支提供资金。此外,当皇帝试图从矿税和监税中筹集资金时,大部分钱都被用于个人享受,而不是用于国家救济。
因此,当面对边患叛乱及战争压力时,无奈之下只能增加农民的负担,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并最终引发了明末的大起义,导致王朝覆灭。而那些既得利益者,则在危亡之际选择投敌或叛变,不仅抛弃了自己的人格,也换来了耻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