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自古以来,中国士大夫注重气节和修养,为人居官推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士大夫们越发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了,士风下流成了封建社会晚期的严重问题。
洪亮吉曾经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后来龚自珍更明确地将之概括为“士不知耻”。皇帝对此似乎也深恶痛绝,他们试图整顿士习,提倡忠节,但这种情况恰恰是他们一手造成的,这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某些方面还是他们所希望的。
首先,当时入主中原使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与明王朝一同崩溃了。尊王攘夷、忠君爱国成为儒家重要内容,但是鼎革之际出家者得到了荣华富贵,而忠君爱国者却颠沛流离,这令士大夫们痛苦和迷惑。在这种情况下,不失节者愈发难以保持气节,而已失节者索性没有了顾虑,所以这样的局面无法挽回。
其次,对于统治者的摧残,也加剧了这一现象。通过打压文人并且以犬马待臣下,使得官员处处观察皇帝颜色行事,以求获得赏识或避免逆境。大臣们往往成为了奴才,他们的地位由一个人的喜好决定,因此只能媚态十足而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
最后,由于官僚体制特点导致无耻行为,比如赏罚升迁完全由皇帝决定,以及俸禄极低,无力维持基本生活,只有通过各种手段才能谋取利益,这种环境造就了一批只知权势,不问道德的人物,他们丑态百出,不断发生在我们的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