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1336-1373),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才华横溢,学问渊博,被誉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与刘基、宋濂并称。高启生于江苏苏州长洲(今属苏州市),字季迪,号槎轩。
元末时期,他隐居于吴淞青丘,因而自号青丘子。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内,他不仅擅长诗歌创作,还涉猎书法、绘画等多个方面。他的作品深受汉魏至唐宋各代文人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独特的思想和风格,使得他成为了一位兼收并蓄又不失个性的文学大师。
高启曾被推荐入朝,为《元史》的编修工作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他还担任过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并教授诸王学习。此外,他还是一名政治人物,在洪武初年曾被提拔为户部右侍郎,但他拒绝接受这一职务,选择了隐退生活。
然而,在后来的岁月中,由于一些误会和猜疑,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性结局:因撰写了一篇关于改建府治旧基的奏章,被指控有反叛之意,最终遭到腰斩,这对于一个才华横溢、思想独立的人来说,是极其沉痛的一次打击。
尽管如此,高启留给我们的是无数精彩纷呈的作品,其中包括诗集《凫藻集》、《缶鸣集》,以及文集中收录的文章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生活的真切描绘,以及对美好事物追求与赞颂的心灵情感。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是作为“明初三大家”中的重要成员,或是在当时社会文化中扮演着何种角色,都充分证明了高启是一位不可磨灭的地标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