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词流传千古,绘声绘色地记录了这一时节的喜庆与哀愁。李隆基在《端午》中写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这不仅是对端午节的一个简单介绍,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这个节日的情感认同。
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景象:“轻汗微微透碧纱,明朝端午浴芳兰。”这里不仅展示了苏轼先生对于自然美的赞叹,还透露出他对于生活乐趣的追求。
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提到:“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种用艾叶制作粽子,并将其装饰得华丽成套,这种文化习俗至今仍被很多人继承和传承。
除了这些,更有诗人以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如边贡在《午日观竞渡》中写下:“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这里不仅抒发了对历史人物屈原的一片忠诚之情,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敬仰之心。
苏轼还有一首名为《浣溪沙·端午》的诗,其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这样的句子,不但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人物画面,还蕴含着一种闲适自得其乐的情怀。
贝琼则以风雨中的景象来勾勒出一个悲壮而又庄严的人文景观。在他的《已酉端午》里,“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这一行,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在特定的气氛下,那些已经逝去的声音似乎也随着风起舞落,而我们的思念与他们相通,无论隔世几千年,都能触及彼此的心灵深处。
文天祥以极简的手法,在他的《端午即事》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个季节最基本的情感:五月五日,一枝简单的艾花作为礼物——“赠我一枝艾”,充满了朴素却深刻的情意。
杜甫曾经因为一次偶然的情况获得了一件衣裳,并因此写下了名为《端午日赐衣》的作品。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幸运所致:“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这样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那份来自上层社会甚至皇家的恩宠,以及那种身穿新衣裳走过街头巷尾的小小快乐和自豪的心情,是多么地贴近生活,是多么地真实可信!
张可久则借助于一场盛大的活动,将他所见到的繁华景象融入进他的笔墨之中。在他的作品—— 《卖花声·怀古》,通过“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交汇点,那里的声音、颜色、形态都如此鲜活,如同从时间河流里涌现出来的一段记忆,我们可以想象听到那些声音,看见那些光影,就像是在梦幻般回到了那个年代一样,每个字每个句都带给读者一种超脱尘世间凡人的感觉,以史为镜,可以照妖魔;以往事为镜,可以省失智。
舒頔用四个字简洁直接地说出了春天最美好的瞬间——碧草如茵间跳跃着绿色的菖蒲香蒲处处忙,这是一种生命力强烈、充满活力的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要加入其中,用尽全力去享受这短暂而宝贵的生命瞬间。这正是许多文学作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珍惜现在,因为未知的事情总会发生,但你永远不能重温过去或改变当前,你只能选择如何去爱你的生活,即使它可能并不完美或者困难,有时候,它就是那么特别,因为它属于你,只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