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者,并论死。”明朝对“茶叶”的管控力度达到顶峰,但茶并非百姓必需品,那为何禁止私卖?难道是物以稀为贵?根据《明史》,每十株官取一,军士薅采无主园。显然,明朝并不缺茶,那为什么有如此严苛规定?
中国的茶发展可追溯至神农时期,而真正有史可考则始于两汉时期。唐、宋时期,饮茶成为风气之一。在历经千年后,虽然全国普遍种植,但北方游牧民族依旧无法种植。
明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与其清肠寡肚之效有关。喝茶能消食去腻,也补充营养。而从唐朝起源的砖茶,则成为了少数民族必需品。
在战争中,当朱棣数次北征,将敌人拒于长城外,他利用火器和骑兵相结合,以解决步兵不足的问题。而战马来源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禁私卖”措施兴起,用以遏制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提升战斗力。
此举,一方面解决了战马来源问题,一方面遏制了北方游牧侵略步伐,也促进了双方交流。此即“以水克干”、“以药攻毒”,但实属无奈之举,为维护国家安全所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