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朱常洛死后福王为何没继位十字围徐光启小站稻的秘密(图)

0

在明代,随着屯田制度的推广和改良,小站稻的种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早期,宋、辽时期就有将津南地区作为“缘边”进行屯田种稻的做法,而后历经元、明两代,这一地区成为小站稻种植的重要基地。明成祖朱棣派遣亲兵大规模移民到津南开荒种稻,并实施了更为完善的水利措施,如丘浚提出的华北滨海平原广行水利化斥卤为良田,以及万世德所提倡的一系列招垦政策。

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期间,对于葛沽、白塘口等地荒废之地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2000亩是水田,每亩最高收四五石。此举不仅增强了当地农业生产力,也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至此,“十字围”的耕作方法被普遍采用,这是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通,以防止洪涝,同时利用海河潮汐进行灌溉和排放尾水,使土壤盐分降低适合低洼及地表水丰沛地区植稻。

徐光启作为杰出的科学家,不仅关注农事实践,更致力于研究改造盐渍土,他总结出因地施肥的重要性,并成功完成了南稻北移,为京师和辽东战场提供了大量粮食供应。他还深入研究节水改土培养地力的倒茬种植法,以及因地制宜改变长江一带稻棉轮作经验,使得土地肥厚,虫螟不生。此外,他对农事实践的心得总结都被收入《农政全书》中,为后人留下宝贵教训。

随着朝廷对屯田热潮不断加温,再次出现了一波高涨的小站稻种植热潮。在张慎言提出的天津屯田奏议中,他指出了天津及周边区域巨大的开发潜力,并且卢观象等官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种开垦方法,如官工、佃耕、三段户、军垦等,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董应举通过管理天津至山海关屯务,将流民安排在各处备受欢迎的小站 稻区工作,从而实现了大量土地的大量增产。

此外,还有左光斗委托卢观象试办“屯学”,既能为国家增加谷物,又能给予士子学习机会,让他们自己耕作并收取租金,从秀才到进士,都可继续留在那里学习,最终达到考取功名。这项教育改革极大激发人们参与农业劳动的情感,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的景象。在这过程中,小站 稻也成为了推动这一变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以其高产、高效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无疑是明代农业生产的一个亮点。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