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于谦明朝为何被斩哪一本历史书中唐突的命运让人感慨

0

探索中国历史的深度,于谦明朝之死引人深思。他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他为何被斩首?下面,我们将一同揭开这段历史的迷雾。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世称于少保,是明代的一位著名大臣和民族英雄。他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汉族人。

于谦的仕途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开始,一直到宣德元年(1426年)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明宣宗赏识。在后来的岁月里,他担任过御史、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并曾两次被捕,但均因民间官军及藩王力请而得以释放。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时,他坚持固守北京,不向瓦剌太师也先妥协,最终使英宗得以释放。和议之后,他继续积极备战,对京军进行精锐化训练,并派兵屯守边境,使边疆得以安宁。

然而,由于个性刚直,在朝中招致了众多敌人的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诬陷他谋立襄王之子,将其含冤处决。明宪宗时,他被赠祭,而弘治二年的追谥“肃愍”,神宗时又改为“忠肃”。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于谦为什么会遭遇悲惨命运:他不仅是因为谋逆罪而被斩首,而且也是死在宫斗中的牺牲品之一。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即便是最伟大的英雄,也难逃权力的残酷与背叛的侵蚀。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兴趣,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以获取更多关于古代人物及其故事的知识。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