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历史的深度,了解于谦明朝为何遭遇悲剧命运。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是一位在明代大臣、民族英雄中的杰出人物。
他在1421年的永乐十九年中通过了进士考试,并且因其严词斥责反叛的朱高煦而受到宣宗赏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御史、巡抚河南和山西等地,以及兵部右侍郎。
然而,由于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向权臣王振送礼,而被诬陷下狱。后来,他因为民众、官员以及藩王的请求而得以复职。在土木之变后,他力主固守北京,而非逃往南方,被提升为兵部尚书。
当明代宗即位时,他积极整饬军备,并率领二十二万军队抵御瓦剌大军。他坚决拒绝和议,以“社稷为重,君为轻”,最终也先释放了英宗。虽然如此,但他仍然继续备战并保持边境安全。当时的朝政繁忙,他独自负责调动兵力与财务管理,其命令准确无误,而且行政效率极高。
然而,由于他的刚直个性,最终招来了人们的嫉妒。他在天顺元年的1457年含冤遇害,因为大将石亨等人诬陷他谋立襄王之子。这导致了他的不幸结局。但是,在随后的时间里,有人对此事进行重新评价,并追谥“肃愍”。有《于忠肃集》流传至今,《明史》赞扬了他的忠心义烈,将其与岳飞和张煌言并列为“西湖三杰”。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原因:首先,是因为谋逆罪被错划给他;其次,也有人认为这是死于宫斗中的结果,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被判处死刑。而这背后隐藏着政治斗争和个人恩怨纠葛,使得这个英雄人物最终走上了断头台。